2012年11月9日

趙寒陽老師論「快弓」


快弓是指以每分鐘120拍以上的速度,用分弓演奏十六分音符的一種弓法。快弓是一項高技術的弓法,它需要演奏者兩手高度的密切配合,做到音位準確、時值均勻、發音清晰,極富穎粒性。而且在快速的樂段中,常常包含有快速換弦、快速跳把高難技巧,這就更增加了快弓的難度。因此,快弓技法的掌握情況常作為一杆尺規,來衡量一名演奏者演奏技術的高低。

在以前的二胡教科書中,一直認為長弓的動作加快縮小,就是分弓的動作;再加快縮小,就是快弓的演奏動作。但隨著現代二胡技法的飛速發展,對這個觀點有了不同的認識。這個觀點的前一部分,即:長弓的動作加快縮小,就是分弓的動作,我認為是正確的。但快弓的演奏動作,決不是長弓動作的再加快縮小。我們分析一下長弓和快弓的動作樞紐(就是運動的「軸」)就可以清楚地看出它們之間的差別來。

先說長弓,在拉弓時,隨著以腕部為先動點向右拉出,右臂逐漸向外伸展,直至弓尖;在推弓時以大臂內收為先動點向左推進,小臂和手腕隨之而回歸,直至弓根。由此可以看出,演奏長弓時,上至大臂部位,下至腕、指部位,都是向同一個方向運動的(即:拉弓時都向右伸展;推弓時都向左回歸),它們運動的「軸心」在肩部。再說快弓,在拉弓時,手指帶動弓子向右運動,而肘部卻要向左擺動;推弓時,手指帶動弓子向左運動,肘部卻要向右擺動。由此可以看到,演奏快弓時,手和肘是同時向對方的相反方向均勻地擺動的,它們運動的「軸心」在小臂的中間。

我們不妨用一支小木棍來做個實驗:以左手拇指和食指捏住小棍的中間,然後用右手手指捏住小棍的一端輕輕地左右擺動,這時大家可以看到小棍的另一端也會隨之而擺動起來。這兩端的運動除了方向相反以外,其頻率、幅度等都是相同的。我們將這根小棍聯想成自己的小臂,若在小臂的中間設一個看不見的「軸心」,好象用手指捏住小棍的中間一樣,那麼手和肘就好比是小棍的兩端了,均勻地擺動一端,另一端就會沿著相反的方向同樣輕巧地運動。

再舉一個生活中類似的例子:在我小時候,家中做飯燒水都是用的煤球爐,每天早晨生爐子時,點著了火,少不了要用扇子扇風以助燃,這個對著爐門扇扇子的動作恰恰就是二胡演奏快弓時手臂的動作。

從上述我們可看出,長弓運弓寬闊,所以其動作的「軸」要放在肩部,加快縮小後變成分弓,因為速度並不太快,其動作的「軸」仍可放在肩部。但如果再繼續加速變成快弓,那麼動作就會顯得十分蠢笨和僵硬,而且在速度上也受到一定的制約,弓子還不能保證平直運行。因此,演奏快弓時必須把動作的「軸」移到小臂的中間,以大臂帶動肘部,通過小臂中部的「軸心」作用,使手和肘成為平衡的兩端均勻地擺動,從而帶動弓子快速地左右運動。這樣,快弓的動作才能變得輕鬆而自然。如果將我們的右手變作一條魚的頭、肘部變作魚尾的話,那麼快弓動作形容成「搖頭擺尾」是再恰當不過了。將這個動作再加快縮小,就是顫弓的演奏動作,既然這個動作能達到顫弓的速度,可見滿足快弓的速度要求是富足有餘的。這是長弓與快弓動作的主要區別。

長弓與快弓還有一個較大的區別是運弓的先動點不同。演奏長弓在拉弓時,是以腕部為先動點向右拉出的;在推弓時,是以大臂為先動點向左推進的。而在演奏快弓時,拉推弓動作都是首先由大臂帶動肘部擺動,再通過左臂一系列的運動機制來完成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快弓動作才是真正「大臂帶小臂」的動作。手腕在其中只是起一個力量的調節作用,使快弓動作不致於僵硬,而沒有先動點的作用。

快弓的貼弦度比起長弓和分弓來要大得多,這個貼弦度是要始終保持的,就是說在換弓時,弓毛也要緊貼琴弦,每一弓都要有」嘎」的一聲音頭,所奏出的聲音就象做饅頭時,將麵粉揉成一個長條的麵團,然後用刀切成一段一段,快弓的發音就象把麵團切成這樣一段一段的。這樣的奏法如果放慢來演奏,聲音會很噪,不好聽,但加快後演奏,其發音就會很清晰、飽滿。如果在換弓時貼弦度不能保持,使每個音失去了音頭,奏成棗核形,那麼快弓的發音就會是「呼嚕呼嚕」的含渾不清。

運弓的平直仍然是快弓的基本要求,這在演奏快弓時觀察弓頭的調節螺絲就可以看出來。符合規範的快弓演奏,其弓頭的調節螺絲呈一橫向的直線運動;不符合規範的快弓演奏,其弓頭的調節螺絲呈圓圈狀、或上下斜向的運動。這種差異直接關係到快弓的演奏品質,所以演奏者要十分重視這一點。快弓雖然屬於右手技巧,但要將它演奏得清晰而富有顆粒性,是離不開左手的密切配合的。因此,兩手配合是快弓訓練科目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在快弓演奏中,右手是主動的因素,節奏的快慢、句首的音頭、強弱的變化等等,都由右手來掌握和控制。

演奏時它必須做到:
(1)十六分音符的時值非常準確、均勻;
(2)每個音的音頭清晰、果斷;
(3)強弱變化或快速換弦等都不能影響速度的穩定。
左手是被動的因素,對它的要求就是使按指的「點」準確地和右手每個音的音頭對在一起,不論音符多麼複雜,或是換把、跳把多麼困難,都不允許使動作滯後,而與弓子的音頭錯開。

弓老是碰琴筒怎麼辦


我在運弓的問題上有些困惑,運弓時有人說弓桿不能與琴筒接觸,以免碰撞發出雜音,有人說可以弓桿貼著琴筒運弓(特別是拉外弦時)看視頻裏的演奏時,弓桿有的好象是沒貼著琴筒運弓,有的有好象是貼著琴筒在運弓,到底怎樣才是正確的請各位給予指點,先謝了。

普通弓法在拉外弦時,一般都會將弓桿依託琴筒,這樣不僅容易掌握,而且運弓平穩,聲音均衡,尤其是喜歡拉鬆弓的朋友,可能會感覺更適宜一些。而在拉內弦時,通常會把弓桿懸空,不貼住琴筒。但在拉快弓的時候,特別是遇到內外弦快速交替的曲子,隨著桿起桿落,就很難避免弓桿與琴筒的碰擊聲。這個問題連一些演奏家都感到頭疼。

根據體驗,要想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搞清楚自己是適合拉鬆弓還是適合拉緊弓,這與會不會碰擊有很大關係。其次是在拉內弦時,右手的反作用力不宜過大,從而減小弓桿的彈力,避免弓桿碰擊琴筒。第三,在偶爾遇到快速短弓的內弦音時,也可以不抬弓桿,僅靠3、4指快速勾弓毛來完成。不過,各人的情況可能各不相同,最好的方法還是自己多摸索多練習。

http://www.erhuart.cn/bbs/bbs.asp?t=217&id=21492&p=3&s=default

琴筒上的松香垢漬如何清理潔淨

二胡一定要保持清潔,勤擦,慢擦,這是愛護二胡的直接表現。用酒精清理是可以達到祛除松香粉末,但是也容易把木頭的顏色給擦下來,影響外觀,因為紅木遇到酒精容易掉顏色,最好的辦法就是在琴筒和琴桿上面塗一層蠟,一般的上光蠟或者汽車用的蠟就可以,這樣即使有了松香粉末,輕輕一擦就乾淨了,可以嘗試一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另外提供一個最簡單的辦法:用橡皮擦。

http://www.erhuart.cn/bbs/bbs.asp?t=217&id=21374&p=2&s=default

二胡左手技巧


[轉貼]二胡學習秘笈之左手技巧轉自趙寒陽二胡藝術網   作者不詳

23、『持琴桿的是左手大指』:用食指或虎口持琴桿,接觸點就太多,而會影響到移位時之磨擦度,及猱弦時腕關節之靈活度。  
24、『掌心與琴桿之接觸點越少越好』:太多就會影響到移位時之磨擦度。  
25、『左手手臂向上』:而非向外。左手之手臂向外時,腕關節就無法靈活運動了。  
26、『左手食指右側靠近琴弦』:如此左手之手背才能向上。  
27、『左手食指與琴弦之角度越小越好』:如此左手手背才能向上。  
28、『琴弦斜向通過左手之食指』:而非與食指尖正交。如此左手手臂才能向上。  
29、『指尖在下,關節在上』:而非在同一平面,否則食指與琴弦之角度必很大,且琴弦必與食指尖正交。  
30、『左手指第一關節要彎曲』:不可壓平。但小指卻要伸直不要彎曲。  
31、『換把點在琴弦上,不在琴桿上』:換把是用指頭滑(虎口離開琴桿),而不是用虎口滑、指頭跳。左手的重心要放在按弦的指上,不要透過虎口加壓在琴筒上』:換把是用指頭滑(虎口離開琴桿),而不是用虎口滑、指頭跳。左手的重心要放在按弦的指上,不要透過虎口加壓在琴筒上。

怎樣把二胡的聲音拉的清晰乾淨

這就涉及到一個問題─二胡的調試。網上我轉載了一篇文章,可能對您有幫助。也有人專門在做這個事。他就是胡琴醫生黃顯聖先生。

新琴調試和培養出聲有幾個過程:一把較有一點檔次的新琴買到以後,對於調試和培養十分重要。在調試和培養的實踐中,有一點體會,具備一定功力的情況下,一般說來有幾個過程:

第一個過程是琴皮初現紋格。(約三個月,不松弦、不用音墊,第一把內外弦有音有量,第二把有音無量,第三把模糊,琴碼周圍約8—15個鱗格微開)

第二個過程是琴皮拉開。(約五個月,三個月後應首次松弦,加音墊,琴皮鱗片結合處有新鮮裂痕,出現嘯音,偶伴沙音出現,顯悶。第一、二把內外弦有音有量,第三把有音但量不足,共鳴提高,琴皮彈性增加明顯,刺激琴筒)。

第三個過程是琴皮拉脫。(約六個月,應經常松弦,琴筒發音刺激琴桿、嘯音、沙音、悶音減弱。在高把位內外弦有音有量,空弦音色優美,共鳴聲顯著。

第四個過程是鱗角翹起。(約四個月,整琴發出共振,內外空弦鏤空聲,高把位音通量足,手摸琴桿震手,天氣變化時「流汗」,摸桿尖振動大,用耳聽桿尖「嗡嗡」聲出現,如是龍頭琴,龍珠微動,紫檀木金絲和鬃眼很明顯,若共振過剩,應考慮更換音墊。)

二、功夫不足或培養調試不當或拉琴時間短(每日不少於3小時)上述情況推遲出現。

三、打雷電閃天氣拉琴效果尤為顯著,一是有利琴皮振開,二是有利琴皮吸收空氣、增加濕度。胡琴是有靈性的,有人把她看成是「集天地之靈氣,聚日月之精華」。我們暫不去討論,但有一點我們都知道胡琴是要在一定的溫度與濕度的條件下發音才明顯。所以,平時要注意涼琴(打開琴盒,應松弦),溫度在40度,又吹火風時不可拉琴,將琴放入盒中,置於地上,扯點地氣,潤潤琴皮。

總之,胡琴是一種既怕潮濕又怕乾燥的東西,培養和調試一把胡琴,是人文知識積累所發出的真正內涵,她有物理因素、氣韻因素、心理因素和複雜的情感因素....缺乏任何一種因素,給人的感覺是枯燥無味的。

在練習的過程中,我覺得應該隨時觀察琴皮的變化。有一些問題,是根據自己的實踐,得出的一些體會,不可能都是千篇一律。有的朋友對琴皮微妙變化的幾個過程,沒有細心地觀察,只要自己每天細心地看一看自己的胡琴,會有新的發現。

(一)、第一過程的琴皮初現紋格是小格周圍的皺紋,鱗格微開是指琴皮的紋路的變化,線條不直。
2、琴皮鱗片結合處指的是鱗角。
3、琴皮拉脫是指琴皮大部分鱗角處出現新鮮痕跡。琴皮透過燈光出現亮點,晚上用手電筒琴皮表面,從音窗觀察新鮮痕跡,尤為明顯。
4、鱗角翹起是指鱗皮與鱗皮之間結合處的角翹起來,用手摸感覺割手。
5、共振音出時,有過剩現象,這種音很散,以後根據各人調養經驗和功力增加,再加上合理的選擇胡琴配件,這音會慢慢集中。
6、如你的是一把高檔新琴,更不能急於求成,要隨時間、要隨不斷結累,才會培養一把新琴。

(二)、我看拉胡琴的技術,技巧,技法,技巧的綜合發揮,說其天說其地就是一個指尖的問題,有人說它是琴技的最高境界。

具備上述功夫是不夠的。深層次的含意,恐怕是在於對人生酸、甜、苦、辣的感受與磨練,加之生活的積累,加深對樂曲的情感的正確理解,音與音的點線設計,樂曲的強弱變化,弦律的自然流暢和氣息的控制,達到一種「無我、忘我」的境界,達到一種意境。也有人說它是弓外功夫。這種功夫就是人與人,人與自然,人們的追求和渴望,內心世界的抗爭和控訴,美好與和諧的流露,在弦上的一種表現。也有人說它是琴技,思想感情的最高境界。酸楚和甜美,苦澀和火辣的韻味不出才怪,拉琴和調試培養胡琴,我覺得應該有機地結合起來,兩者缺一不可。

當然,我們業餘琴者要去找這種感覺,恐怕也是在「心」的修煉吧!所以,在調試和培養新琴的過程中,除了訓練自己的基本功,扎實基礎外,更重要的還是來自實踐中各方面知識的積累。

本文來自:http://www.erhuart.cn/bbs/bbs.asp?t=217&id=21972&p=1&s=default

2012年10月4日

基本演奏技巧

二胡的演奏技巧是比較豐富的,主要分為指法和弓法兩大類,其中滑音和揉弦在弓絃樂器中顯得最有特色。 

一、滑音:
滑音,就是按指在弦上有意識的滑動所得出的發音。滑動的方法不同,產生的滑音效果也就不同。從滑動的範圍來講,有換把滑音和原把位滑音。從滑動的幅度來講,有大滑音(大三度以上)和小滑音(小三度);從滑動的方向來講,有上滑音(由低音滑向高音)和下滑音(由高音滑向低音);從滑動的時間來講,有先滑音(滑音出現在本音之前)和後滑音(滑音出現在本音之後);從滑動的力度來講,有倚音滑音和連結滑音。

從滑音總的性質來看,可分為裝飾性滑音和連結性滑音兩大類。
 
①先滑音
先滑音就是先由倚音滑向本音的滑音,它突出強調本音。先滑音又分上下滑音兩種。 

②後滑音
出現在本音後面的滑音就叫後滑音。後滑音即由本音滑向倚音,整個滑動過程跟先滑音恰好相反。後滑音同樣有上下滑音之分。一般是以箭頭符號表示。 

③連結滑音
連結滑音也稱連線滑音,它是一種常見的滑音,其符號是在連運弓符號的右端再加一箭頭。在奏法上是以某一按指用均衡的力度將連線內的音連結起來,聽起來銜接緊湊,使樂曲具有強烈的感染力。事實上,換把中經常使用的「滑指換把」,也與連結滑音相似,不過特色不如連結滑音那樣濃郁罷了。

④轉滑音
轉滑音是效果較突出的裝飾性滑音。它的符號為「w」,一般記在音符的上面。 轉滑音是在本音下方的二度音程內迴轉,所以有人把這種滑音具體的稱作「下迴轉滑音」。

另外還有一種「上迴轉滑音」,在蒙簇民歌中比較常見。它的符號為「 ̄」,在奏法上除「迴轉」的方向與下迴轉滑音相反外,在「迴轉」的力度、範圍和時間上則完全相同。這裏需指出的是不論「上迴轉滑音」或「下迴轉滑音」,它們「迴轉」的音程是比較有規律的,一般來說轉滑音的活動範圍在本音上下二度,很少有超過小三度的。

運用滑音注意事項
在實際運用中,滑音是變化多端的,它往往根據樂曲的感情需要和風格特點來靈活掌握。滑音的運用還能反映出各地的音樂特點。例如河南墜子、廣東音樂、雲南花燈、江南絲竹等樂種使用的滑音就是本樂種的鮮明特徵之一。貴州苗族民歌與湖南苗族民歌滑音的風格也大不一樣。

運用滑音要注意以下幾點: 
1)首先明確是什麼性質的滑音。如果是帶裝飾性的,要掌握到賓主分明的效果,運弓和運指應該是裝飾音輕,本音重。裝飾音到本音之間要過渡得自然;如果是屬連結性的,要渾然一體,天在無縫。奏滑音的手指是隨著手腕上下的動作而移動的。如果單純以按指在弦上作上下平直移動,這樣的動作不敏捷,力度不易控制,滑音的效果也較生硬。 
2)奏滑音一般來說是不容許換弓換弦的。 
3)奏滑音最要緊的是必須用得恰當。如果不頋樂曲風格和感情需要,硬塞進去一些不必要的滑音,就會使整個曲調變得油腔滑調,歪曲了樂曲的內容,破壞了樂曲的風格特點。

二、揉弦

快揉和慢揉

手指在弦上某一音位上的扇面形滾動就叫「揉弦」,揉弦會發出一種類似波浪形的聲音,演奏時恰當運用揉弦能使旋律更富於歌唱性,豐富二胡的演奏技巧,如果說換把是提高二胡表現力的第一道大門的話,那麼揉弦則是第二道大門。揉弦標誌著演奏者的功底及音樂素養和演奏風格。一個拉奏者若不能運用揉弦,那說明他的演奏技巧始終還停留在一個初等的水準上。練熟了揉弦,對掌握打音、顫音等指法技巧就易如反掌,非常方便。 

揉弦的方式大體上可分為快揉和慢揉兩大類。

1、快揉 :快揉亦稱為「顫指」,大概是指揉弦時手指不斷顫動而言。

具體方法是:當左手的某一手指按在弦上後,手腕受小臂的支配,作規則性的連續抑揚(不是抖動)動作,按指也受手腕連鎖動作的影響,在弦上作一壓一松的勻速顫動。按指富有彈性的顫動,使琴弦的張力跟著發生鬆緊變化,從而產生出一起一伏的音波振動。快揉比慢揉要容易掌握一些,但音響效果不如慢揉動聽,運用也不及慢揉普遍。 

2、慢揉 :慢揉亦稱為「吟音」,發出來的聲音猶如吟哦詠歎。

慢揉的方法是:左手某一手指控在弦上,並以腕關節為軸,使整個手掌作連續規則的弧形扇動。扇動的速度不如快揉快,但幅度比快揉大。這樣,按弦的手指在手腕的帶動下發生了往返曲直的變化,驅使指肚在按音上下之間的一小段範圍內作對稱性的弧形翻轉。這不但一松一緊的改變了琴弦的張力,而且還一長一短的改變了琴弦的長度,得出一種柔和徐緩的歌唱的音波,這是最有訓練價值的一種揉弦。 

民間演奏法在慢揉的奏法上還派生出「揉、滑、摳、壓」等技法,這些變化主要在手續弦時力度的輕重、搖動的緩急,滑弦的寬狹,頻率的快慢以及與相應的運弓力速配合的區別。 有一定造詣的演奏者,對揉弦的變換是很有講究的。除了上面所談的「揉、滑、摳、壓」能準確運用外,還可以先揉後不揉、先不揉後揉、漫揉轉快揉、快揉轉快揉、邊滑邊揉或在一句旋律中遇到音高、時值相等的音符時有些揉、有些不揉。這一方面決定於演奏者有著堅實的基本功,另一方面決定於演奏者對樂曲內容的理解和曲調風格的掌握。根擾樂曲的內容和風格恰當地運用揉弦,是演奏者的必備技能。

如何練好揉弦 

揉弦是很多絃樂器的特色技巧,它不是在短時間內就能熟練掌握的,練習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練習揉弦最好先從慢揉著手,在此基礎上再逐漸進行快揉的訓練。開始就紅練快揉的話,會造成按指亂動,而手腕卻處於被動狀態.或者揉弦時直接用手指平直地去一指一按的壓弦,這樣雖有類似揉弦的音響,但發音生硬而不均勻,沒有規律性的抑揚起伏變化,並且不能持久。

(2)練習時虎口仍要保持鬆弛自然,不能死死的夾住琴杆,否則會影響指頭、手掌和脫關節的靈活。實踐證明,一開始學拉二胡就注意到保持虎口的鬆動自然,對揉弦技巧的掌握就比較快。  

(3)練習慢揉時,指肚往下旋轉時要適當加重觸弦力度,往上翻動時則應適當減輕觸弦力度。這樣琴弦張力的起伏與長度的變化才能相對應。如果發生抵觸現象,揉弦效果就會模糊不清,反而費力不討好。 

(4)練習時特別不要借助手腳和手臂的顫抖而求得所謂的揉弦效果,這樣不僅達不到正確的揉弦要求,發展下去還會養成很壞的習慣。 

如何才能使腕關節和按指具有揉弦動作那樣的靈活性呢?只有加強訓練,養成一種本能的「定型」動作。一個很簡單的方法就是把自己的右手腕當作「琴杆」。左手按指依次在上面留心的練習「探弦」,特別是加強對小指的揉弦動作訓練。久而久之,手腕和手指的靈活性就逐漸能適應揉弦動作的需要的。 

揉弦是標誌演奏水準的主要技巧之一,在演奏實踐中的運用也比較普遍。但要注意使用恰當,有些樂曲,情緒上不需用揉弦的音,採用揉弦處理後效果反而不好。每一個曲子對揉弦的要求有所不同,演奏時要區別對待。《二胡曲九首及其演奏藝術要求》(王國潼著)中說 「........揉弦能美化聲音,使演奏更富於歌唱性,而不揉弦卻有它特殊的色彩,具有揉弦所不能達到的效果。這種揉弦與不揉弦的交替使用。對於豐富指法技巧的表現力,增加樂曲的色彩和藝術感染力是極為有益的。」

 三、顫音 

顫音是指在運弓的同時把一指按在琴弦上,相鄰的二指在弦上富有彈性的一起一落,得出一種連續交替出現的特殊音響效果。

如果我們在運弓的同時把一指按在琴弦上,相鄰的二指作揉弦狀態,但並不揉弦,而是利用揉弦時腕關節那勻稱的抑揚動作在弦上富有彈性的一起一落,得出一種連續交替出現的特殊音響效果,這種按音效果就叫「顫音」。 

顫音的時值較長,因而可以表現一種寬廣、遼闊之感。不過,在初練額音時,兩個交替出現的音往往會奏得不均勻,並且還不能堅持奏完,這主要是手指的獨立活動能力還不強的緣固,所以,訓練顫音技巧最好先從時值較短的顫音音符著手。 

顫音跟揉弦一樣豐富多樣,有快顫、慢顫、從不顫到顫,慢顫轉快顫、邊揉邊顫、邊滑邊顫、二度顫音、三度顫音等,這些顫音能表現出不同的樂曲風格。

 四、跳弓和頓弓 

在音樂作品中,要求將頓音處理得短促、輕巧、鏗鏘分明。如果是二胡來演奏頓音,就要用「跳弓」技巧。 

什麼叫跳弓呢?當我們用弓子在琴筒上作快速推拉時,弓杆受運弓動作的快速牽引,產生出一種往前衝動的慣性,弓毛卻在擦弦過程中具有一定的摩擦力。弓子這種不協調的運動狀態,使整個弓子出現了左右搖擺的彈性。如果我們在即將調轉弓向的那一刹那間,一方面依靠小臂引導手腕,對弓子適當地加以控制,一方面有意識地「解放」這特有的彈性,使弓毛輕快地離開了琴弦。這樣就按人們的意志得出了短促輕巧的頓音效果。  

跳弓的彈性是否能充分發揮,與弓段的選擇有一定的關係。大家知道,奏普通快弓一般以左半弓較為順手,可跳弓在左半弓卻不能充分發揮優勢,往右半弓移動則更為礙手。只有在中弓弓段上演奏跳弓才較為方便。這是什麼道理呢?原來,弓子的彈性是愛運弓速度支配的,弓子運行得越快,它的慣性與彈性表現得越突出。它的彈跳點又受弓子重心的支配。弓子的重心使它在琴筒的中部大體平衡,所以彈性在中弓附近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當然,利用弓子的彈跳點奏頓音,這只是一個基本條件,更主要的還是要靠我們訓練手腕的靈活性,會控制、運用。弓子的彈性。假如樂曲根據感情需要不要求那麼快,但又要演奏頓音,這時弓子得不到快速運行的機會,彈性無法產生,跳弓也就不可能出現。怎麼辦呢?我們可以利用小臂的「內勁」,在中速推拉的間隙之間,控制弓毛斷續擦弦,使每一頓音的出現都有均等的離弦機會。這樣的頓音效果同樣頓挫分明,並顯得穩重、內在。 

初練跳弓時,腕力對弓子的自然彈性可能還控制得不好,會出現弓毛敲打琴弦的現象或發出較為生硬的「鋸鋸」聲。只要弓子沒出現不規則的上下擺動或產生過多的雜音,並且加強對手腕控制力的訓練,這些問題就會逐漸得到克服。 

跳弓與頓弓雖屬同一性質的弓法技巧,但細緻的分辨一下,他們的表現力還是有差別的。跳弓長於表現歡快跳躍的短促頓音,最適宜於表現「XxX」的節奏型;頓弓含蓄、穩重,適宜表現頓挫分明的短促頓音,不像跳弓那樣受弓段和節奏型的限制,但不像跳弓那樣富有彈性,也不易持久。 

表現頓音效果的技巧除了上面介紹的跳弓和頓弓外,還有一種名叫「連頓弓」的弓法技巧。連頓弓,即在連弓之內奏出若干個頓音,每個頓音有均等的擦弦和離弦過程,練連頓弓首先要熟悉跳弓和頓弓,演奏連頓弓除了更要強調小臂的內勁外,還要靠大臂有一個穩定的支持力。

五、碎弓 

碎弓是利用大臂肌肉的緊張,使手腕獲得一種運用自如的、富有彈性的顫抖動作,從而牽引著弓子在琴筒上急速往返,使很小的一段弓毛頻繁擦弦,從而發出緊密細碎的聲音。 

奏短弓是在大臂保持鬆動自然的情況下支配手腕作快速的屈伸來完成的。而奏碎弓則是利用大臂肌肉的緊張,使手腕獲得一種運用自如的、富有彈性的顫抖動作,這特有的顫抖動作牽引著弓子在琴筒上急速往返,使很小的一段弓毛頻繁擦弦,從而發出緊密細碎的聲音。所以有人把這帶有顫抖動作的碎弓稱之謂「顫弓」或「抖弓」。 

碎弓有特定的符號來標記。時值為一拍以上的音符,是在音符的右下端標上「 彡」樣的三撇平行斜線;時值在半拍以下的音符,則在「減時線」上標記相應的斜撇線。例如「5356」,採用碎弓演奏的音響效果大致為「55555555 33335566」。如果整個樂段均要求用碎弓演奏,則不在樂譜中標記任何符號,而改用文字說明碎弓起止地方。 

奏碎弓時,為了使手腕的顫抖有一定的控制力,除了大臂有意識的緊張外,小臂也稍往上抬,同時把弓子移到靠近弓尖部分的地方,利用接近弓尖的弓段擦弦。這樣,碎弓發音的均勻度和連續性容易解決。當然,左半弓或中弓也可用來奏碎弓,但對右手運弓的技巧要求更高了。 

應該指出的是,奏碎弓時大臂肌肉的局部緊張與手腕的顫抖動作有一定關係,它能保證小臂有持久的「內勁」,使手腕的顫抖動作顯得更為主動,更有韻律。如果我們把大臂肌肉的緊張當作是僵持無用的,完全用手腕的不規則的顫抖,那是不可能奏出清脆密集的碎弓效果的。

 六、撥弦 

二胡撥弦是借用彈撥樂器的表現手法,它能使弓絃樂器發出鏗鏘分明的彈撥聲,與弓毛擦弦聲形成了色彩鮮明的音色對比,給人一種特殊的美感。 

二胡的撥弦技巧可分為彈撥、單撥和拉撥三類。 

①彈撥奏彈撥的具體方法是:弓毛緊貼在外弦上,食指尖有韻律地把內弦往左後方撥動,每音只撥動一次,左手按指配合投弦的節奏去按音,嚴格說起來,按指的觸弦應略先於撥弦。《賽馬》中有一段旋律就是用彈撥的方式在內弦上奏出來的。由於二胡的性能、構造不具備彈撥樂器的條件,奏彈撥時又有弓子這個額外負擔,因此彈奏旋律的音調和節奏不可能作更大的變化。如沒有另外的樂器奏另一聲部,單純的彈撥聲,反而給人一種單調、沉悶的感覺。另外彈撥效果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樂器的品質,所以在沒有伴奏的二胡獨奏中,這種彈撥的實用意義並不很大,如果有伴奏樂器,那當然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②單撥 單撥即在拉奏的前後或間歇之間利用左手的某一手指來勾琴弦。單撥可以拔內弦,也可以拔外弦。撥內弦以持琴的拇指較為方便,拔外弦一般多用食指,也有用中指或無名指的。例如《二泉映月》,那優美的旋律中有好幾處地方的拔弦就是利用食指撥的外空弦;樂曲《拉駱駝》末尾的363,先是用一指(二、三指也可)拔外空弦「3」,然後用拇指指尖拔內空弦「6」。由於單拔撥動的是空弦,琴弦的振動有迴旋的餘地,因此音響效果比彈撥要鮮明一些。

③拉撥 在同一時間內,如果一根弦採用弓毛拉弦,另一根弦採用指尖撥弦,這就得出一種協和的雙重音響效果,非常悅耳!這種又拉弦又撥弦的表現形式就叫「拉撥」。拉拔多為拉內空弦、撥外空弦。也有拉外空弦,撥內空弦的。例如根據安徽鳳陽花鼓節奏寫均曲調:(52弦)是採用拇指拔內空弦「5」,同時弓毛擦外空弦「2」。 

上面介紹的拉撥基本上屬於「空弦拉撥」,另外還有一種「觸弦拉撥」,即拉撥之前先將食指按在某一音位上,在弓毛擦弦(一般多為擦內弦)的同時,用中指或無名指將另一根琴弦撥動。由於食指按音能隨意尋求所需音高,所以這種拉撥能在琴弦上的任何一音高上撥弦。不過,這種觸弦拉撥不如空弦拉撥的效果清亮,對樂器品質的要求甚高,且不易控制。 

撥弦注意事項 

不論彈撥、單撥或拉撥,練習時有幾點必須要引起注意:
1)弓毛應避開被撥動的那根琴弦,否則根本撥不出清脆的彈撥聲。
2)撥弦要用指尖(拇指應用指甲)輕巧敏捷的撥動琴弦。如果用指肚在琴弦上的彈壓滑動來求得撥弦聲,就很容易觸動另一琴弦,使撥弦效果顯得渾濁而模糊。
3)撥弦的時值要準確,這在彈撥和拉撥中顯得猶為重要。
4)撥弦必須用得恰當,不可隨心所欲的濫用。 

若要使撥弦效果清脆、明亮,除了動作要敏捷、準確外,樂器本身品質、結構以及一些附屬裝置的品質也很重要。一般來說,低檔二胡的撥弦效果是不如高檔二胡理想的。鋼弦比絲弦的效果好;呈「S」狀的金屬千金比直接用布條、皮條系弦的效果好;松節琴碼比其他質料的琴碼效果好,千金距琴碼遠的比近的效果好。我們要在可能的情況下更換這些附屬裝置,求得較好的拔弦效果。

文章取自:http://bbs.huain.com/viewthread.php?tid=65005&extra=page%3D1

2012年8月16日

絆(きずな)

二胡:賈鵬芳
 

二胡:賈鵬芳
 

2012年6月19日

關於慢長弓的問題

慢長弓的練習,不一定非要追求一弓能拉多長時間,因為從實用性來看,樂曲中鮮有一弓能持續4、50秒的音符、樂句甚至樂段。關鍵是要練習運弓「平」、「穩」、「實」。

所謂「平」,即弓毛與琴弦要成直角、弓毛與琴筒前端(蒙皮部位)要儘量成直角,不管弓尖、弓中、弓根均如此。 

所謂「穩」,即練習時要追求一弓聲音的力度均勻,不要忽強忽弱、漸強漸弱,這是一般要求,高層次的力度變化練習不在此例。 

而「實」是最重要的。運弓實不實,關鍵是找到一種感覺:不管弓拉得多長、多慢、多弱,弓與弦之間要有一種「澀澀的」手感。現在還沒有找到用什麼準確的名詞來規範這種感覺,有的胡友稱之為「掛弦」或「咬弦」等等,不過「吸弦」似乎更貼切一點。總之弓與弦的摩擦不能「滑」從而「虛」。「實」、「吸弦」的感覺不必用多大力,有時用力大了效果適得其反;但根據我自己的體會,這個感覺沒有一定量的練習是找不到的。建議胡友每天能花5~10鐘拉一下內外弦的慢長弓,估計在不長的時間內就能找到這種感覺。 

這種感覺不通過一定量的練習是找不到的;當練習者真切地有了這種感覺,運弓練習才算是進入了正確的軌道。然而對「實」的感覺及對其的掌控能力,是有程度高低之分的,因此還需要對「實」進行深化練習,達到對弓子的運用自如、從而感覺不到弓的存在、從而無招勝有招的高級境界,但那大概就是一輩子的事情了。 

「平」、「穩」、「實」是相輔相成的。「平」、「穩」是對運弓動作的要求,「實」一般建立在「平」和「穩」基礎上;前者做得越好,就越能達到後者的效果;反之,大凡「實」的音,一般也是從「平」和「穩」的運弓中發出的。當然,演奏家們的「實」,不一定是很平很穩,那是他們長期練習的功力所致,是無招勝有招的表現,絕非一蹴而就。打個比方:剛學開車,師傅一定用十分規範的動作來要求你;一旦學會,通過長期行駛,你的動作不一定就十分規範,然而開車技術絕對比初學時好得多。 

對於運弓本人深有體會,僅管練習多年,總感到握弓姿勢彆扭,但又不知道錯在什麼地方,偶爾有一次看到網站上武善文老師的解釋,說運弓要把弓「端」平,弓杆略高於弓毛。那個「端」字讓我似乎有了點感覺。無怪我看演奏家在拉琴有時很自然的把弓子端離琴桶來換弓。我按照這種感覺來練習,果然效果很好,感到手對弓子力度控制比較自然了,有時也有了點您說的那種感覺,所以我認為,解釋技術在沒有辦法示範的情況下,這種畫龍點睛式的解釋對業餘愛好者的作用是很大的。謝謝老師。

另外,對您提到的問題,先說點題外話。先從持弓問題討論起。

首先,關於持弓方法,各種教科書對此都有詳細的講解和說明,那是權威的東東,應引為準則。
其次,從我自己練琴的體會: 
第一,持弓應當遵循「輕鬆自然的原則」,就像我們吃飯時拿筷子那樣; 
第二,我認為弓毛的鬆或緊或不鬆不緊,只是一種習慣,無對錯之分; 
第三,從學琴的角度講,弓毛的鬆緊關乎演奏的技巧和風格掌握的難易。比如,相對來講,弓毛鬆有益於表現細膩,但彈性不足,不利於自然跳弓等技巧的學習;弓毛緊一些反之。但練習到一定程度,這些似乎都不應該是什麼問題了。 
第四,不管弓毛鬆或緊,手型都應該相對固定。進一步說,不管拉內弦、外弦,持弓的動作不應有大的變化;內外弦轉換時,不要有多餘的動作。 
第五,由於持弓應該是一種輕鬆自然的狀態,因此在運弓時,注意力要集中到弓毛的運行軌跡上,而不要集中在如何持弓上;從意念上講,是「手從弓」而不是「弓從手」。 

如果以上說法能成立,則回到問題的討論上來。我認為拉外弦時中指、無名指最好不要離開弓毛;但由於原則上拉外弦時力源是弓的重量、手臂的重量及動作,它們到達弓弦交點時是一種的自然傳遞,因此這兩個指頭只是輕輕摸在弓毛上,不能用力;這樣做弓毛走的軌跡照樣可以直的,而且我自己的感覺是更容易走直的,不一定非要「將弓毛扣直」;這樣做的依據:「自然的原則」、「手型相對固定」、「不要有多餘的動作」。 

儘管如此,同論壇中其他胡友一樣,通過若干年的學琴,還是可以談談自己一些體會的;但僅供交流,不足為憑。作為學琴者,自己心裏要有桿秤,千萬不要被誤導。 

本文改自:http://bbs.huain.com/viewthread.php?tid=106572&extra=page%3D7

2012年6月9日

改揉弦

為什麼叫改揉弦?因為我們業餘的學琴都先後開始了自己的揉弦。開始專業的指導還不容易走形,否則揉弦在左手是個最容易千姿百態的。換句話說,「一出手就看有沒有」的看點之一也在此。我也是個被改造者,下面把我改造過程中的困惑和解法聊聊,給大家一個信心和相互研討。

一、先練壓揉還是滾揉?
開始學的,先來滾揉,先練壓揉的後來改的,難度大一些。滾揉的動作完整性好,並且已經包含了壓揉的元素。以後練他更加容易。

二、要用多少時間?
一般的單體練習三個月左右就可以自如的有了。要在演奏中習慣的運用,需半年時間。中老年人的第一關節因為手型、和靈活程度不同。時間要長一些。

三、滾揉的最關鍵的標誌性區別?
關於滾揉的方法有很多介紹和講解,不在此重複。只補充或者從另一個角度理解。
滾揉是需要上下擺幅的。這個擺幅需要根基、轉動軸、力源、活節四個因素:

(1) 小臂是根基。
是相對固定體,觀察一下專業的滾揉,他基本是不動的,這是業餘的最容易錯的地方。有的通過小臂搖動為動力,這樣做容易引起琴杆晃動。有的小臂很吃力很累,原因是沒有找到真正的發力點。改進方法:右手抓住左手小臂先強行固定,感到小臂不再費力瞎忙活了鬆手!找剛才的感覺。要反復的體驗,體會那種小臂放鬆手掌獨來,就有了!

(2) 手腕是轉動軸。
手掌擺動的活動點在手腕。手腕活動這個沒有什麼難的。難就在於不受到其他牽制的雜力干擾。很多揉弦的文章沒有講明滾揉發力的主體。容易理解為手腕發力,如果手腕發力就緊。一緊就硬,一硬就雜,一雜就死。因此放鬆和正確的發力是關鍵。

(3) 手掌(指)是力源。
這個是不太容易體會的,手指用力還可以想到。手掌實力只有慢慢體察。他有兩個,一個是手掌的重力,還有就是前面所提到的握雞蛋的「窩」著的力。

(4) 一關節是活節。
這是業餘的最容易忽視的。因為這個指節的彎曲在日常的活動中不常用到。所以開始多數人都很僵硬,很不習慣。不容易彎下來。但是他是前面講的上下擺幅的有無和大小關鍵。因此必須開發!中指好一些站立性最強。無名指就要困難一點因為和絃的角度加大了。這時候手心更加要躬起來,(曲度更小)盡可能立直使他與弦的角度的小。否則就容易平著揉了。向京胡的揉弦看齊了。食指是最難的,因為他的彎曲度最大,要練的時間也是需要最長的。

四、壓揉如何有好的手型?
壓揉的道理不用再講了,關鍵是不要太民間化。要保持好的手型,只有在滾揉的手型基礎上進行。只要把第一關節相對固定,不要彎曲。鉗式鬆緊。把原來滾的上下運動變成相對的左右運動即可。

五、如何練習?
從中指開始,依次無名指、食指。先徒手單練,集中精力把單手的動作做準確、完整。這個練習還可以在看電視、等空餘時間抓住時間多練。一開始要「少食多餐」。固定感覺。以後再從強度上加強成型。然後單音長弓慢速的走。完成兩手的配合混成。一開始不要急,不要混過去,一下是一下,交待清楚了再來。

六、成效慢怎辦?
一開始按圖索驥,有了很開心。——興奮期。要想連續快一點,手很累——疑惑期。時好時壞。特別是食指。堅持時間不長。哪天才能好呢?——徘徊期。這時候已經離成功不遠了。這個過程是比較漫長,只要堅持、堅定肯定能夠走出來。

七、如何實習?
相當一部分人單獨練習還行。一上了曲子,就沒有了,出不來了。解決方法:短時值的高密度訓練;先一二三指順序單指在一拍以內(每分鐘60左右)快速的揉7下,沒有問題了,然後在121314161711(高音)的旋律下每個手指揉4下。(7大於4加大保險係數)進行隔音快揉。再後自編一個揉弦指的旋律進行連音揉。如23423467167164323等。目的是快速反應訓練以後,產生習慣性。一遇到真正的曲子就有了。

八、濃與味道。
這個問題是高級問題了。和歌唱家一樣每個人的顫音都有自己的風格和特點。同樣一段旋律有的演奏家一聽上去聲音就把你鎮住。有的平平淡淡感覺不深。其中奧妙之一就是揉弦的力度和密度。也就是業內所說的濃與淡的一說。所謂深情、激烈、奔放等樂曲或者樂段、樂句的要求都要用比較濃的揉弦來體現。我主張的濃的揉弦。儘管樂曲不是什麼時候都要的。但是該有的時候你出不來。那可聽性就大打折扣了。濃有淡易有。而淡有濃不定有。

九、達不到標準怎辦?
也不要擔心。就是專業的老藝術家和現在青年藝術家的揉弦都不盡相同。年紀輕一點的可以嚴格操辦。中老年朋友力求改進。只要第一關節打開,手指揉弦方向立著點就在譜了。

十、揉弦要變化。
學會了揉弦,只成功了一半。他只是一種通用的工具。要想味道講究。一定要變化。拉二胡的一定要懂唱歌。一般的京劇裏面的琴師都是對曲子理解非常權威。連演員都要聽講解。成方圓、陳琳、等都是二胡走出來的歌唱演員。開始我們不會揉弦全是大白音不好聽。但是會揉弦了全是揉弦同樣也不好聽。要掌握揉與不揉的間隔,如江河水。還有遲到揉弦、何終止揉弦的運用。以後單獨聊。

說了這麼多,純粹個人觀點,歡迎交流探討。

2012年5月28日

著名音樂學家周大鳳先生談樂感

什麼叫「樂感」?著名音樂學家周大鳳先生曾做過全面而又精闢的概括,總起來有如下十個方面的內容:
1.有細微而靈敏的音準感;
2.有準確而穩定的節拍感;
3.有複雜及複合的節奏感;
4.有多變而靈活的力速感;
5.有單一及混合的音色感;
6.有鮮明而突出的調性感;
7.有複雜及內在的和聲感;
8.有整體及局部的結構感;
9.有生動和豐富的形象感;
10.有感情及意境的想像感

2012年5月26日

怎樣練琴(周鈺)

摘錄幾段四川音樂學院二胡教授周鈺的話,希望能對廣大業餘琴友有所幫助。但願不是誤導:
(1) 練習一百次錯誤的東西比不練習更糟糕。
(2) 用積極的心態練琴;
(3) 頭腦清醒,保持新鮮感;
(4) 練習時要全貫注;
(5) 應養成每天練琴的好習慣。
(6) 目標明確、有針對性
有人為了解決某個技術問題拉了許多練習曲,用了許多時間去練,卻沒有收到相應的效果。
(7) 有人錯誤地認為練習曲拉得越多越有效。
其實,練習曲只是一種手段——通過它來解決問題一定要有強烈的針對性和合理選擇。
(8) 練習曲是有它不可忽視的功效,但亦需要適可而止。
花大量時間去練那些在音樂上沒有多大價值的練習曲太不值得了。對於程度較高的練琴者來講,一般的練習曲甚至可以完全不用。因為現有的樂曲是如此豐富和引人入勝,其中許許多多有價值的樂句,亦包含了二胡演奏所需要的各種技巧。有許多材料,它們既是優秀的音樂作品,又具有同樣的技術訓練價值。
(9) 應當努力提高鑒別能力。
如果沒有去養成細心分析,精確判斷自己演奏中各種細小問題的能力,那麼進步將會是有限的。全神貫注地傾聽自己演奏,發現自己任何微小的缺點,然後找出各種直接有助於克服這個缺點的音樂旋律片斷。把這個片斷記住,憑記憶反復練習,這也是提高練琴效率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
(10) 欲快先慢、先易後難
(11) 摹仿——簡易快速的學習方式
(12) 注重全面修養
(13) 練琴的時間和曲目安排
如果練琴得法,一小時可以當不得法者的十小時,甚至更多。練琴不是目的,效果才是目的,有效果才練琴。如果練兩小時就已難專心,那麼就只紅兩小時;如果練八小時者不能專心並有非常好的效果,那麼時間也不為多。梅紐因說:「如果你用頭腦練琴兩小時就夠了。如果只用手練琴,時間再多也沒用」
(14) 總之很難有完全固定的練琴模式,也很難說哪種模式是最科學的。一切都應以自身具體情況和練習效果為準。

周教授推薦一種有益的練琴模式:
(1) 以一小時為單位。
(2) 5分鐘定計劃,定練習方案,研究樂譜。
(3) 15分鐘練習技術,急需加強的基本功和各種需要練的技巧。
(4) 40分鐘練習樂曲和練習曲的困難部分,研究、處理樂曲。

http://bbs.huain.com/viewthread.php?tid=56811&extra=page%3D7

2012年5月25日

初學者左手手指獨立性訓練的小方法


對於半路出家學習二胡的朋友來說,左手手指尤其是三、四指不靈活、獨立性不強而影響二胡演奏水準迅速提高的狀況是很突出的,甚至成為了一個很難逾越的障礙!我身邊就有不少朋友,練琴時就有意地繞開初、中級的活指(三四指)練習曲,而只挑選對自己相對比較容易的練習曲和樂曲,我認為這種意識是絕對要不得的。以下我把幾種徒手強化訓練左手手指,尤其是三、四指的,簡便易行有效的小經驗和小方法,供朋友們參考。

在每天堅持練習基本功的時間裏,分一點時間做手指操練習:

一、左手掌心向上,從食指開始按順序做單指彎曲動作,一個指頭彎曲時其他三個指頭保持平直狀態,無名指和小指做此動作時,開始都會有聯動動作,切記此時千萬不要用右手扳住無名指或小指,而是順其自然地由其各自能夠獨立地從微小的彎曲,逐漸加大彎曲程度,而最終達到獨立靈活地彎曲,而解除此兩指的聯動動作。此須長期堅持!

二、左手食指、中指、小指與大拇指緊緊地捏在一起,則中指和小指間會留有一條夾縫,此時運動無名指在此夾縫中做往復穿進穿出動作(開始時很彆扭,但一定要堅持),以30--40次為一組,間隔20-30秒放鬆一下左手,再做。每天堅持至少6--10組。堅持訓練一個時期後,無名指的獨立活動能力會愈加明顯。而最終無名指可自由獨立運動時,也就將宣告小指已能獨立!

三、左手成自然放鬆狀態,將掌根和大拇指輕觸在桌面上,其餘四指指尖做垂直敲擊桌面動作。
1、順序敲擊:一二三四、四三二一
2、隔指敲擊:一三二四、四二三一
3、混序敲擊:一四二三、二四二三、三四二三,四一三二、三一三二.....等等。
此練習的目標為:每個手指指尖都要練出像小鐵錘兒敲打桌面一樣的有力度。這是因為拉絃樂器要求的是左手手指是敲弦而不是“摸”弦,敲弦的手指都應是指尖肌肉最飽滿的部位,即第一指節與琴弦近似垂直!這樣奏出的音才能堅實飽滿。

以上是我多年來訓練手指的一點小體會,敬請高手們指教。

演奏中主要技術障礙及解決


在二胡演奏中,左右手的各種技巧及其組合是以穩定的「動力定型」為基礎來完成的。在平日的練習中由於諸多的因素難免會遇到一些困難,出現一些技術障礙。其中因為「急於求成」思想導致的不講究「慢練」和「分解練習」等科學的練習方法是造成諸多問題的主要原因。現將一些常見的技術障礙歸納分述如下:

1、音準控制不好

這個問題在《二胡教學隨筆》的第三篇中,我已經就許多方面做了較為詳細的闡述,這裏再做一些補充。由於二胡既無指板又無固定的按音品位,因此按音的準確性歷來是演奏者們最重視的。一般人習慣地認為「音不準」多半是由於左手的按音位置以及換把的動作無把握造成的。其實,造成音不準的原因首先是聽覺的遲鈍和在演奏中缺乏準確的「音高預示感」(即在按音之前「內心聽覺」中就有了這個音的準確高度)。一個聽覺敏銳的演奏者,當聽到在自己的演奏中有不準的音時,就自然會產生不舒服甚至於有受到刺激的感覺,於是便下意識地調整左指的按音位置,直到這個音準了為止,這充分說明了聽覺對於控制音準的重要性。

為此,在訓練音準控制過程中,教師應首先注意學生聽音和辨別音高差異的能力,教會他們掌握「音高的預示感」,然後再教給他們準確按音和換把的方法。在練習音準控制的過程中,演奏者一定要自始至終高度地集中聽覺注意力,否則將很難掌握好控制音準的規律。其實,演奏中音準的控制過程就是演奏者通過聽覺的校正,將準確的按音和換把的位置經過無數次反復練習之後逐漸形成正確「運動鏈」(《運動力學》語)的過程。一些盲人演奏家雖然雙目失明,但在演奏中音準卻控制得非常好,除了具有敏銳的內心聽覺之外,演奏動作的準確無誤是他們解決音準問題的關鍵;有些彈鋼琴的盲人對於鍵盤的位置和每一個鍵位都瞭若指掌,在演奏中他們幾乎不碰錯琴鍵,就更說明了在演奏中高度地集中注意力和掌握正確「運動鏈」的重要性。

一些演奏者由於初學時進度太快,還來不及掌握好某些基本的演奏動作就進入了樂曲的練習。於是,在他們演奏時聽覺就不能很集中,往往習慣性地用眼睛盯住自己的手指或弓子。這些下意識的視覺動作干擾了他們聽覺的控制過程,導致了演奏中的音不準。具體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空弦音定不準,內、外弦的音程關係或大、或小於純五度;
(2)按音的音程關係不準確。
遇到以上兩個問題時,教師要想辦法利用有固定音高的樂器(最好是鋼琴或電子琴)以「練耳」的方式幫助學生進行反復的音高對比聽辨練習。要使他們學會盡力用聽覺去辨別、捕捉並牢記每一個不同音的音高,以及在音的銜接過程中的各種音程關係,以此來訓練和調整其聽覺的能力、培養敏銳的「內心聽覺」。
(3)在演奏中(相對於空弦音)習慣性地按音偏高或偏低。
這主要是長時間在練琴的過程中聽覺不夠主動,對音準的要求不嚴格造成的。遇此問題要通過「慢練」的方法,在練琴時經常有意識地對照空弦音的音高或借助自然泛音來逐漸地調整聽覺的穩定性與校正按得不準的音。最好的方法還是多練習不同調的七聲音階和各調的琶音,這樣更容易發現和校正不準的音。
(4)半音關係不嚴格。
這個問題初期主要表現有首調唱名的自然半音關係中,一般三、四級和七、八級音的半音音程都容易比較寬,其原因主要是演奏者很少或沒有經過七聲音階的訓練。遇此問題時,教師要多給學生佈置七聲音階的練習,並教會他們控制自然大調中三、四級和七、八音之間的半音音準,使之在聽覺上逐漸習慣於接受嚴格的半音關係的音響,為適應複雜樂曲中頻繁出現的半音和變化音做好聽覺方面的準備。

總而言之,解決音準問題的關鍵是認真訓練演奏者的「內心聽覺」、「音高預示感」和在練習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運動鏈」,以培養演奏者在控制音準時的責任感和把握性。這需要一定的時間過程,也取決於演奏者對於音準問題的重視程度。聽覺越敏銳,技術越熟練,糾正按音不準的過程就越短。當在演奏中一聽到不準的音就不舒服並馬上去糾正時,音準的問題就接近解決了。

2、節奏不穩定

從根本上說,「節奏不穩定」的主要原因是節奏的感覺不敏銳、節奏律動的感覺不穩定和節拍的意識不明確。在演奏中主要表現為以下三點:
(1)奏快板(快弓)時趕拍子;
(2)長音時值不夠,切分音及連弓中附點後面的音符拍子不充分;
(3)節奏忽快忽慢。

「奏快板」(快弓)時趕拍子」這個問題在二胡演奏中較為普遍,主要表現在樂曲的快板中和奏連續快弓時越拉越快(比如在《病中吟》快速的中段和《葡萄熟了》的快弓段落中)。其原因除了節奏感覺方面的因素外,換把的動作不到位、快弓方法掌握的不得當和演奏中兩手配合不夠默契等都會造成這些現象。解決的辦法除了耐心地調整快弓和換把的方法之外,還要採取「慢練」的方式將所奏的旋律分段、分句地練習,其中節拍變化多的音符和換弦頻繁的旋律尤其要重點練習。待技術方面有把握之後,心理狀態就會更加鬆弛和自信,這有助於穩定演奏中的節奏感覺。

「長音時值不夠,切分音及連弓中附點後面的音符拍子不充分」的問題經常造成拍子不穩定和越拉越快、趕拍子等現象(比如在《紅梅隨想曲》的bB調快板和《聽松》第二部分慢起漸快的快板中),直接影響演奏的效果。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內心缺乏明確和穩定的節奏律動感與嚴格的節拍意識,以至於在演奏中長音的拍子往往不充分、切分音的時值也不夠,在連弓中附點後面的音符也總是奏得匆匆忙忙。遇到這些情況時,首先應該仔細分析不同音符的節拍時值,耐心地用「打拍子」、「唱譜子」等方法來調整節奏的律動和節拍變化的感覺。此外,演奏中合理的弓子分配與左指按音時的準確感覺也是保障節奏穩定的重要因素。

「節奏忽快忽慢」的現象主要是由於演奏者內心節奏的感覺不穩定,技術上沒有把握造成的。一些學生為了要「拔進度」而一味地拉大曲子,結果由於技術負擔過重、力不從心而導致演奏中容易的地方越拉越快,沒有把握的地方就不得不慢下來。有的還養成了用腳打拍子的壞習慣,結果越打拍子心越慌,使演奏陷入了手忙腳亂的狼狽境地,節奏反而更加的不穩定。遇此情況首先應該養成良好的、循序漸進的學習方法和習慣,在掌握好各種演奏技巧的前提下注意培養敏銳而穩定的「內心節奏感」。以穩定的心理感覺、自然協調的演奏技巧和鮮明的節奏變化進行演奏。

3、換把動作不協調

一些演奏者在拉琴時換把的動作往往顯得機械僵硬和疲軟懈怠,這些不協調的動作所產生的後果是按音位置不穩定、音準無把握以及音樂的表情不到位,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對換把動作的原理不甚明確。有的演奏者換把時以手和手指的動作為主導,結果導致動作笨拙和僵硬,影響了音樂旋律的自然銜接和按音時音準的穩定;還有的演奏者在換把時以手腕的上下凹凸動作為主,不但動作顯得機械疲軟,而且音的銜接由於過分的粘滯而不連貫,同時在快板旋律中也明顯的影響了動作的速度。正確的換把方法應該是以小臂為動作的主導部位、手和手指協同動作,最終以「運動鏈」式的過渡完成細緻的動作過程,使音樂的旋律得已順利的銜接。

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二胡的換把技巧在演奏中可以分為「技術性」和「表情性」兩種。「技術性」的換把適用於較快的音樂旋律,要求動作的過程乾淨俐落、不帶或少帶滑音。「表情性」的換把類似「綽」和「注」的演奏技巧,分為「首滑指」和「尾滑指」兩種,都是用分弓以同一手指在較慢的抒情性旋律中滑動演奏。「首滑指」換把的奏法是將運弓和換把動作同時進行,其效果類似在旋律音的前面加上了裝飾滑音;「尾滑指」換把要求在換弓前就完成換把動作,是類似在換把前的音後面加上了裝飾滑音的效果。綜上所述,在演奏中除了應該解決一般的換把問題之外,演奏者還要認真地學習、研究和掌握「首」、「尾」滑指等其他的換把方式,為更順暢的演奏和更豐富的音樂表現而努力。

4、換弦技巧不自如

換弦技巧是在演奏中連接音樂旋律的重要弓法手段,它在樂譜中沒有任何標記,演奏者只需按照指法按音即可完成。二胡的換弦技巧在連弓和分弓中均可使用,不過在快板旋律中大都使用分弓來演奏。奏分弓的換弦時依右手的運弓動作大致可以分為「手指主動」、「小臂主動」與「指腕結合」幾種,有時在演奏前、後十六分音符的旋律中也結合大臂(即上臂)的動作。由於動作的速度較快,如果在換弦的過程中方式不當就會引起演奏動作的緊張或僵持。有的甚至由於心理的緊張而更用力地做換弦的動作,結果使音的銜接在瞬音中斷或令旋律的進行混亂不清。其實,只有在樂曲的旋律要求熱烈的情緒時(如《紅梅隨想曲》bB調快板中的連續雙弓換弦樂句),大臂(上臂)的結合才是換弦技巧中所需要的。除了對力度有特殊需要的音樂旋律之外,一般的換弦動作並不需要多大的力度。有時倒是力量小一些右手可以更放鬆,換弦的感覺也會更敏銳、更輕巧。

此外,除了換弦方式運用的不得當之外,缺乏慢練有時也會成為演奏中技巧運用不自如的原因。一些演奏者在剛剛學會了某種技巧之後就淺嘗輒止,不肯再踏踏踏實實地通過慢練來鞏固,結果造成演奏中一些技巧銜接過程的脫節,影響了正常的音樂表現。為此,在練習的過程中不但要將換弦技巧「對號入座」,而且要用「慢練」的方法將不同的換弦動作的方式加以鞏固。只有重視了每一個技術環節才能做到萬無一失,在演奏中獲得理想的效果。

5、拉快弓緊張

這個總是是初學二胡的人普遍存在和經常遇到的,它不但直接影響演奏的品質,而且很容易造成演奏者巨大的心理壓力和生理方面的障礙。有些演奏者或音樂院校的學生由於「急於求成」思想的驅動,練琴時往往表現得心理浮燥,出現毛草、不求甚解和缺乏耐心等現象。他們一遇到演出、比賽甚至是考試等場合就容易緊張,經常在演奏中打折扣,有時甚至由於快弓方法的不得當引起了演奏中的雜亂無章,從而破壞了整個的演奏。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快弓方法不得當、演奏時弓子分配的不自然和由此引起的左指按音感覺受到牽制,其後果導致演奏中兩手配合不協調。當出現了上述現象時,應首先檢查演奏的方法是否正確和鬆弛,弓子的分配是否合理自然。雖然在實際演奏中每個人的方法不盡相同,但鬆弛、自然等符合生理規律的演奏方式應該是大家都認同的。

我認為,奏快弓時右手的手指應該自然地握住(而不是捏緊)弓杆,結合小臂靠近手腕的部位共同動作,其狀態與用較快的速度敲鑼時的感覺相似。運弓力度和弓子的分配(運弓部位和運弓範圍)一般應根據樂曲旋律的情緒而定,表現輕快的力度也要小一些;表現熱烈奔放的情緒時,握弓和擦弦的力度都要適當加大、運弓的部位要靠近中弓,握弓的感覺也要更加穩定堅實。如遇到有頻繁換把的快速旋律時,應先以左手的把握性為依據較慢的速度開始練習,待兩手配合默契後再逐漸以正常的速度來演奏。有的人演奏連續的快弓比較順手,但在遇到旋律音符出現頻繁的節拍變化和需要連續換弦演奏時就顯得不那麼順暢和有把握,甚至有的由於方法不當而引起心裏緊張和演奏中的手忙腳亂。遇此情況應該首先解決換弦方法和節奏感覺等方面的問題,而後再調整快弓的方法。同時,平日多做有針對性的練習,對更好地掌握和運用快弓技巧是非常有益的。

文章出自:http://bbs.huain.com/viewthread.php?tid=46579&extra=page%3D1

二胡技術闖關的秘訣

傅建生在《評閔惠芬的二胡演奏技巧》一文中,道破了二胡技術學習的秘密,可稱得上是打開二胡學習之門的一把金鑰匙。有一段話,具有非常強的針對性和指導性,現摘錄如下: 

......我們可以將閔惠芬的認識論和方法論總結簡化為:複雜的技巧,總是由多個簡單的技巧組合而成,快速的運動,總是由數次慢速運動熟練而成。保持每一個動作的規範性、正確性、固定性,不僅便於大腦的記憶,也便於雙手肌體的記憶。只有這樣,才能保持多個簡單技巧進行組合時的轉換性、連續性、流暢性。閔惠芬的所有高難度技巧都是在這些理念的影響下完成的,一旦它完成,就會立即進入到一個良性迴圈的軌道,並收到越來越熟練、越來越規範、越來越穩定的效果。

 本文來自:http://bbs.guqu.net/dispbbs.asp?boardid=13&Id=241677

2012年5月4日

運弓發音技法與呼吸調節


l、神奇的「氣」
有的演奏者其音準節奏似乎無可挑剔,其技巧也能駕輕就熟,並無錯漏和疙瘩,但就是缺乏那種勺店門一腳」缺乏氣韻。缺氣則無韻,無韻則無神。這種無氣息神韻的演奏是難於引起聽眾共鳴和神往的。以上兩種演奏為何其效果天壤之別?要究其原因所在,品味一下林谷芳先生這段話便不難解惑了。先生言:「音樂家首先要是人,而且是個文化人。不能離開生命和文化來談音樂,否則所有的音樂都只能是「術」,而不是「道」…所謂「術」是「道」在現象界出現的手段…道是「家」,而「術」是「匠」。「道」是體認到藝術與生命、文化乃至宇宙種種關聯的,民樂的發展也必須從這裏著眼。」

筆者在四川、南京、上海求教于段啟誠、項祖英、張銳、王乙等諸位高師時,曾受益于他們的傳道和關於「氣」文化的薰陶,在與閔惠芬及姜建華先生交流時,也曾受她們於演奏中「運氣調息」的啟發。為此,才引發了筆者對演奏中的「呼吸調節」的研究和探索。我曾有幸對著名小提琴教育家林躍基先生進行採訪,當談到豐富發展器樂技能和表現力的問題時,先生有一段耐人尋味的話,大意是天有日月風雲星,地有金木水火土,人有聲色精氣神,天地人諸象均值得我們去觀察、研究,並藉以發展、創造。此言確實發人深省。

生活往往比某些理論更鮮活、精采,而反使理論顯得灰色。要研究呼吸調節應先到生活中去。看那採石場中,吃喝高唱之後便引氣力發,「嘿喲」聲與擊錘聲聲聲交響。嘉陵江畔,船工們在號子聲中引氣聲力,牽引著木船逆水而上。運動場上,引氣之後,只聽「疇」的一聲,鏈球和標槍騰空而飛。螢屏上,武警戰士運氣發力之後,洞穿磚頭的表演令人叫絕。凡此種種,無一不是「調息」的威力。

與中國音樂同源流的中國畫藝、書藝也都講究意、氣、力、技的有機結合,所謂以意領氣,以氣引筆,則筆走龍蛇,方能入木三分,也都說明以上藝術對氣的講究和理論研究的源遠流長。

有人說,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就是「氣文化」,這是一句蔑言。翻開字典詞典,關於氣的辭彙就是一大片:氣力、氣色、氣宇、氣勢、氣魄、氣概、氣息、氣韻,等等,不一而足。生活中及藝術裏,氣是無處不在。它影響著藝術的品位,它支撐著藝術的創造。

「氣」到底是什麼?科學家認為「氣」是物質,和人類及生物界的生命相連。在文化的範疇裏,仁智之見大相徑庭,有五種解釋,即:
是指哲學概念。是指內心的主觀修養。是指氣度、個性或才氣。是指作家的個性、氣質,或指作品的風格。是指文章的氣勢。
前三種屬子哲學範疇,後二種屬於文學範疇。
但郭沫若大師的觀點卻引人注意,他認為「氣」是人的生命、思維、智慧的基礎。本文要研究的正是「氣」與力的生命現象以及「氣」與音樂思維、演繹(即韻、味、境、神、情等)這種文化現象的關係。

2、把「調息法」引入二胡演奏從文化和生命現象的角度出發我們都不得不把「呼吸調節」與「瑜咖術」及「氣功」連系起來。古老的印度「瑜咖術」是通過「冥想」、「調息」調控肌肉鬆弛和心緒寧靜的,最後達到人和宇宙的和諧體驗。我們如能拋其「冥想」教義,而吸收其運用呼吸調節,加強對肌肉和心情的控制,對演奏中的運弓發音技法訓練是會有益的。而同樣古老的中國氣功,有「意守法」和「調息法」(即呼吸調節法)。

據說早在西元前380年的戰國初朔就已有了「調息法」的研究。而我國氣功比印度瑜咖更高一籌之處便是獨特的「動功」:它要求「安定意識,調息而放鬆動作,積蓄力量,然後再由意識引導內氣,發動體內的活動能力,變化運動的技術或技能」。這種以意領氣,以氣促力,以力支配技術的全過程,乃是我國氣功動功的意、氣、力、技相結合的基本規律。它的使用早已使我國不少老前輩藝術家在文化舞臺上演出了精采的活劇。我們當然應當毫不遲疑地將它引入二胡的運弓發音技法中去。調節呼吸能調節運弓發音的力度與技巧,存在一個生物力學的原理。自然呼吸與人為意念的調節性呼吸有著極大的不同。人為調節可改變呼吸的頻率和呼吸量(即深淺),通過人為的調節可以調動起隔肌、腹壁壓肌(腹斜肌、腹橫肌)、腰肌、背肌,並牽連著上下肢肌肉的伸縮動力以及胸肋肌、骨的運動力量。從而為運弓提供豐富的牽引力、支援力和感應力等動力力源,從理論和實踐的總結,「調息法」帶給運弓發音的功效有以下幾方面:

呼吸調節法調節了運弓發音的音色、力度和速度。由於「調息」的原因,調動出了三種力量,即腰腹的支持力、兩手的運動力以及全身的感應力,而這三力之合成並有機協調地變化,能有序有致地促使演奏者的運弓發音如有神助,變化無窮:強如「高山墜石」,弱如「天衣」輕移,連若行雲流水,斷時餘音嫋嫋。並可使演奏者得心應手,全身動作協調,給人以美感。

呼吸調節法的運用,可促使演奏者隨著氣的引導產生內心歌唱,而這種內心歌唱同歌唱相比,除有聲無聲的區別外,內心的音樂律動是相同的。有了這種內心歌唱,往往可使人進入角色、聲情並茂,可使動作與節律統一,「手語」與「樂語」相伴,完全可以消除那種音樂與動作分家弊端。有一位元音樂大師是這樣總結用「調息法」促成的內心歌唱的功效的:「內心歌唱率兩手,聲情神韻樣樣有。」

呼吸調節的使用,還能調劑演奏者的心理。中國氣功的「意守法」與通過意念「調息」有著密切的關係。心理訓練的創始人舒爾茨的放鬆訓練方法,正是運用了印度瑜咖和中國氣功通過調息從而訓練和調節心量的原理。從一些藝術大師的經驗總結看,調節呼吸確實能使人在表演時放鬆和集中精神,從而去掉雜念和怯場心理。使人處於能主動控制動作和隨心動員全身力量的正常心理狀態。使人能做到「意與氣合」,「氣與力合」,「意到則氣到,氣到則力到」。很顯然,氣息調節使演奏者從情緒、注意力、思維和信心以及運弓發音等技能發揮都調控成了良性迴圈。

呼吸調節法的使用,可以鍛煉和增強演奏者的體力(包括持久演奏的耐受力)。現代人中相當一部分缺乏體育和勞動鍛煉,他們的持久耐久力相當不理想,實難與現代樂曲演奏的體力消耗相匹配,呼吸調節法給他們帶來了福音。呼吸調節法的使用為何能強體增力?其原理來自現代生理學的「生物回饋」概念。「生物回饋」又稱「生物回授」,是指有機體的一個系統輸出資訊,可返回到本系統,對本系統產生增減作用。呼吸調節在誘發力量的同時,又不斷地調整了內臟的節律,增進了腦、心、肺等的內部運動,帶來了血液迴圈和心臟運動的加強,也給演奏者帶來了強體的功效。

3、呼吸調節的具體訓練和操作呼吸調節練習的目的是變自然呼吸為人為主觀的調節性質的呼吸。自然呼吸是無意識的,而調節性呼吸是有意識的。一般人的自然呼吸常用胸式呼吸,而調節式呼吸的訓練採用腹式呼吸。胸式呼吸的用力點在胸部,氣體運行距離短,呼吸次數多,動作大,呼吸量少,不利於機體的新陳代謝,也不利於演奏運弓發力的使用,它還可能使演奏者聳肩、氣緊、精神緊張。而腹式呼吸與之正相反,其優點顯而易見。

腹式呼吸要求把腹部做為支持點,即把橫隔膜作為呼吸的支持點。吸入氣時將腹部外凸(即鼓腹),呼出氣時讓腹部向內收,做成凹形。開始練習呼吸時的要領是悠、勻、細、緩四個字,即吸與呼都要長久,要有節奏,轉換中不要斷,做到吸與呼的過渡自然。呼吸時吐氣量要小,動作要慢而柔和。通過上述練習,逐漸可達「調息」安心即集中注意力的效果,以及控制心理情緒的效果。同時,通過調節呼吸練習還可調節整個機體,進行「內臟學習」(即讓內臟適應配合呼吸節律的變化),這種採用呼吸調節手段影響心率、血壓、體溫的訓練,都是根據生物回饋機制進行的。然後可以進行呼吸增強練習,即深吸快呼、快吸快呼以及控制呼氣(即憋氣法)訓練。其目的是增強機體活動、促進能量發放。這種呼吸運氣是長期訓練、不斷學習、自我回饋的結果,切不可急於求成,更不可半途而廢。特別是吸進容易,而保持住氣息難,而要將氣變為力,變為內心的歌唱,變為語氣和情韻更難,沒有堅強的信心和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科學的練習方法,是難以得「道」的。

以上的呼吸操作,著重在「調息」與安神調心、引氣與運弓發力的結合訓練上,而更為重要的是在其與樂曲韻律的表現結合、運用上的研究。音樂的表情變化是千變萬化的、變幻微妙的,也只能講個大概,對於特別和具體的問題要根據不同情況而辯證地對待。在演奏舒緩、悠揚、寧靜的旋律時,往往採取徐緩吸氣略憋慢吐氣的呼吸調節。演奏短促、跳躍、喜慶的旋律時應用快呐快吐的呼吸調節。演奏情緒強烈的旋律時,往往要又深又快地吸氣,加憋氣法,然後快吐氣,藉以產生進發力。而演奏寬廣有力又氣勢雄偉的音樂時,則要又慢又深地吸氣,然後很好地保持和控制住氣息(較長間的憋住氣),用氣要節省,應讓腹肌外凸內凹的對抗相持很長的時間。

演奏樂句、樂段的呼吸調節,往往在樂句出音之前要慢而深地吸氣,而且要保持住,慢慢使用。在音樂的進行中,呼吸調節要靈活處理,在樂逗、樂句、樂段快結束時,及時地在最後四分之一拍、半拍、或一拍處吸氣,以保證後面的句頭(無論強、弱、長、短音)出現有足夠的氣息依託。在奏強音頭時,要快吸快吐,以保證強音的發出。在全樂章或全曲快結束時,必須適當吸氣,以保證音樂在結束時音雖完而氣未斷,使聽者感到樂有盡而意無窮。同時,這樣也能讓演奏者留在音樂的意境之中,給人以「投入」依舊,餘音悠悠之感。再則,演奏者如能在一些恰當的地方採用短而巧妙的「偷氣」處理,往往會出現妙不可言的樂趣表達。

2012年4月19日

春天來了

2012年3月20日

二胡演奏技巧練習絮語

(一)音準與把位
1,目前流行的樂譜大部分是簡譜,用首調唱名法讀譜。因此,要熟悉各個不同調的音階在二胡弦上的位置,不同調的不同把位以及它們與按指的關係。時刻注意不同把位中音位的變化,特別要注意糾正忽視半音關係的按音習慣。
2,振動頻率和音高之間的關係是呈正比關係,振動頻率越大音就越高。因而,二胡弦上的音位隨著把位的下行,其音位距離越來越小,按指的距離也就隨之越變越小,特別是遇有半音關係的兩個音之間的距離,會更小。
3,要特別注意小指的音準。
4,這些問題,是制約換把過程中按音準與不準的關鍵。

(二)速度與節奏
不同情緒的樂曲有著不同的速度要求,如果不根據這些要求去演奏,就會破壞樂曲內容的表達。一般人容易犯的毛病是速度不穩,快的樂段容易越奏越快,慢的或舒展的樂段容易拖拍子。究其原因:
1,心中沒有一個穩定的速度概念。
2,對音符的時值要求不嚴。
3,對節拍的強弱規律掌握不夠。
糾正這些毛病,就要把樂曲多唱幾遍,把速度唱穩,把音符時值唱正確。演奏時,腦子裏要有拍子、節奏的概念,逐步糾正速度不穩定毛病。

(三)音量與力度
1,要注意弓子上的力度變化,它是由運弓的力量大小和快慢來決定的。力度變化往往會被忽視,演奏一首樂曲或練習曲,從頭到尾都是一種強度,強也強不起來,弱也弱不了,這是不好的。在運弓上要做到能輕能重,能剛能柔,剛柔相濟。
這除了要深刻理解樂曲的內容以外,還要瞭解二胡的音量範圍,在力度練習中能夠區分音量大小,力爭達到運用自如。
2,音量的變化與弓子運動的速度和擦弦的力度以及弓子的觸弦面大小有關係。一般來說,弓子運動速度快,音量就大,弓子運動速度慢,音量就小;弓子摩擦弦的力度大,音量就大,反之則小;弓子接觸弦的面積大則發音響,弓子接觸弦的面積小,發音小。總之強與弱的控制,主要是依賴右手運弓力量的大小。

(四)慢弓與快弓
慢弓,是二胡演奏訓練基礎的基礎。運行的過程,是快弓的「慢鏡頭」,只不過快弓的動作幅度更小、力度稍大罷了。練習慢弓,好比幼兒學步之前的爬行,沒有爬行的基礎是學不了走路的,正如俗話所說「不學爬,先學走,一定栽跟頭」,是練不好的。
1,練習慢弓,須以全弓去演奏,從弓根到弓尖之間,力度要均衡。
2,在弧線內,無論有多少個音符,一定要一弓奏完。
3,換弓時不要突然,力求無痕跡。
4,均勻呼吸,呼吸不可急促。
快弓,是用右手臂和腕與指的有機聯合的靈活運動而完成的,腕子的動作要小而敏捷有力,手指持弓的鬆緊與音樂上的強弱成正比,弱則持弓要鬆,強則持弓要用力。
5,快弓的用弓部位,有時用中弓,有時用前弓。中弓部位力度較強,前弓部位比較弱而清晰。
6,快弓用弓的長度,按強弱而定,力度強的,可長一些,力度弱的,就短一些。
7,快弓練習曲必須從慢速開始練,隨著熟練程度的提高逐漸加快,不可操之過急。最好有一個節拍器,根據你練習的進展情況,檢驗你的快弓速度。
8,右手手腕要靈活,切忌僵硬;推弓和拉弓的力度要一致;每一個音符要奏得清楚。

(五)連弓與分弓
1,連弓,是必須在一弓之內奏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音符的,演奏時,運弓的力量要平均,運弓的速度根據樂曲快慢而定。
2,有些學習者往往只愛一弓奏一個音,如果遇到需要一弓奏四個或四個以上音符時,就無法完成了。這是因為弓子運速太快,用弓長度沒有控制好,弓子沒有餘地而造成的。
分弓,一弓奏一個音,演奏時手腕放鬆,一般主張用前半弓(即左半弓)和中弓部位,而前半弓的效果更好些,因為換弓時比較靈活、方便。
3,為了使兩兩分弓音能夠明顯地分開,在換弓時腕子可稍用力,但不要奏得像頓弓一樣。
4,遇到需要連貫的分弓音時,右手腕要圓滑地換弓。

(六)頓弓與跳弓
頓弓。「▽」是頓弓符號,頓弓是用弓子奏出短促的頓音來,每奏一個頓音前,弓毛要緊貼在弦上,奏完一個頓音之後,弓毛亦不離弦,但是每一個頓音之間要清楚地斷開和停頓。
1,頓弓的演奏方法,奏外弦的頓弓時,中指往外頂弓杆,大指下壓,食指上托,名指放鬆。奏內弦時,名指抵弓毛,中指輔助,大指和食指持弓。
2,停頓的時間有長短之分,停頓的力量有大小之分,這要根據樂曲表現來適當運用。
3,頓弓適用於中速或慢速的樂曲。
4,頓弓從力度上又可區別為彈性頓弓和強頓弓(也叫重斷弓)。演奏彈性頓弓時用中等力度,手腕略用力,但仍保持靈活。演奏強頓弓時,力度要加大,小臂也要用力,並始終保持力量,使弓毛一直緊貼在弦上。
5,除以上所說一弓奏一個音的頓弓外,尚有一弓奏兩個以上頓音的,這叫「連頓弓」。另外,還有連續幾個頓音需要用弓子的同一部位演奏的,叫做「原位頓弓」。
6,原位頓弓都奏特強音,使用後弓(右半弓)並連續用拉弓。這種弓法,一般在演奏連續的強音而音色和力度又需要一致時採用。要特別注意,倒弓的時候不要碰弦出雜音。在倒弓時,弓子稍離琴筒往上一提,並迅速地把弓子推回去。
跳弓,「▼」是跳弓符號。跳弓與頓弓不同,跳弓音比頓弓音的時值更短些,頓弓只用於慢速和中速的樂曲,而跳弓大多數用於情緒活躍的快速樂曲裏。
7,演奏跳弓的方法,腕力輕鬆地掌握弓子,手指繃緊馬尾,使其有彈性的在弦上跳動。奏完每一個跳音之後,手腕立即放鬆,馬尾必須迅速鬆開短暫地離弦(慢速跳弓弓毛有時浮在弦上不離弦)。
8,跳弓,又分「控制跳弓」和「自然跳弓」(也叫「慣性跳弓」),以上談的是控制跳弓。而自然跳弓的演奏方法,是利用琴弓本身的自然彈性(即彈跳慣性)作用來演奏,因此要先找到琴弓的彈性點。彈性點一般在琴弓的中間部位。
9,練習自然跳弓,要注意三點:①右手腕和小臂要非常放鬆,用肩部和大臂的力量。為了讓馬尾能夠保持一定的緊張度,可將魚尾螺絲稍稍擰緊一些。②要找準琴弓的彈性點,用寸弓演奏。③要將弓杆略往上抬,不要將弓杆平放或躺在琴筒上。
10,自然跳弓一般用於中等強度的快速樂曲,如果要演奏強力度的樂曲,手腕要加大甩力,但要注意手腕切勿上下擺動。

(七)擊弓與拋弓
「擊」是擊弓符號。擊弓是用弓毛馬尾擊琴弦(連擊帶拉)發出時值最短的跳音。
1,演奏方法:把弓子馬尾提起離琴筒一寸至三寸高,用小臂帶動腕子,用力將弓毛馬尾乘勢往下擊琴弦(推弓拉弓都可以)。擊弦後,立即把弓子抬起,同時,使弓毛馬尾離開琴弦。
2,擊弦時,用弓的長短和抬弓的高低,依擊弓的強弱而定,強擊弓,弓子約用三寸左右;弱擊弓,約用一寸左右。弓子抬起的高低,也是如此。
3,擊弓音用在外弦時,效果良好,也容易演奏,而用在內弦的時候,效果稍差些,也較難奏。擊內弦時,名指對弓毛馬尾的壓力要加大,中指往外頂弓杆使弓子張緊,而且弓杆要略往上抬起,這樣在擊內弦時,才能使弓杆不碰琴筒。
4,隨著二胡演奏技術的不斷發展,在原來的基礎上產生了一種新的擊弓,叫「大擊弓」(《戰馬奔騰》中多用此法)。是在外弦的二分之一左右的位置上,用弓毛馬尾緊靠琴弦,上下來回猛擊(注意弓杆不要碰琴筒)。馬尾和琴弦緊張的摩擦,產生出「嗒嗒、咯咯」之聲,這種連續發出的近似賓士的馬蹄聲,給人以奔騰向前情緒的感染。這種技巧的符號,是在××××之上加以↑↓↑↓記號,同時又在這個記號之上附以左手指法一一三一等等。幾種不同的符號疊加,是為完整的大擊弓符號。
拋弓。「九」是拋弓符號。拋弓也是跳弓一類的弓法。演奏時把弓子往上提起約二寸至四寸左右,然後乘勢把弓毛往下一打,這時手腕立即放鬆,同時將弓子拋出去,讓受阻的弓子在弦上急速的跳動出聲,發出「得兒兒」似的跳音。拋弓用中弓部位演奏,推拉弓都可以拋奏,如15弦的155502666037770等。有時還可以拋奏兩個音,如63弦的561(高音)6656653等。

(八)換弓和換弦
在換弓技巧中要特別注意圓滑地換弓。
1,換弓的時候,手腕不能太用力,不要突然換腕子。
2,換弓後在下一弓起弓時要弱進,並且在換弓之前的那個音尾,也不能強收,而要弱收。
3,如果在換弓後起弓時總是力度太大,即造成不能連貫。
4,在內外弦的換弦動作時,持弓的中指、名指在弓杆和弓毛之間要作橢圓形的動作,以使弓子在換弦時有個過渡而不突然。特別是演奏快弓,如果掌握得不好,快弓音就不清楚。
5,演奏快弓換弓時,還存在著「順向」和「反向」的問題。「順向」是先拉內弦後推外弦或先推外弦後拉內弦;「反向」是先拉外弦後推內弦或先推內弦後拉外弦。順向容易反向難,所以要多練反向弓法,做到反向、順向都能掌握。當然,在應用時要儘量利用順向換弦。

本文出自:http://bbs.guqu.net/dispbbs.asp?boardid=13&Id=235138

2012年3月16日

百鬼夜行抄~安息

2012年3月4日

三寸天堂

2012年2月2日

[討論]長時間快弓演奏時右手持弓不穩易向弓尖方向走(移)動問題

Q:
有人說快弓時右手腕「放鬆、放鬆、再放鬆」,但過於放鬆或無控制的放鬆恐怕在較長時間的快弓演奏中(例如超過160拍/每分)連弓子都抓不穩,甚至會脫弓。

因為,右手指和手腕是一個有機整體,要想握緊弓子,則右手腕不可能不用力。如果右手腕徹底放鬆,則手指握弓的力度必不能太大。可以這樣空手試試:將右手大拇指、中指和食指用力捏在一起,這時搖動手腕,感受右手腕是否能做到不用力和「放鬆、放鬆、再放鬆」。

請問,如何做到快弓演奏時,既放鬆右手腕,又能牢牢地抓緊弓子、控制好弓子,不使弓子在較長時間的快速演奏時右手脫離起初的快弓握弓位置,而往往向弓尖的方向走動1~2釐米左右。
---------------------------------------------------------------------------------
A:
你好,你帖子的第二自然段中說的是很正確的,但是你一味強調手腕動作及放鬆,普通中快的快弓還行。在更快的快弓的演奏中,並不太正確。更快的快弓,是要把手腕的動作,轉換成手掌的左右策動力的動作才對。普通度下的快弓手掌的策動也是有的才對,只是它可能會弱於手腕的策動力一些。更為急速的快弓,甚至是要僅僅是手掌的一半在策動為主,也就是更靠近右手指指掌關節處的手掌最前端的策動。下面我說一下我的感悟。

要是用每分鐘一百六十拍左右的速度演奏快弓,屬於很快速度了。手腕要有意識地保持住。而不能太鬆。放鬆放鬆再放鬆,不適用於更快的快弓演奏。力度上也不佔便宜的。而且放鬆是和用力是相對而言的。在快弓的演奏中,無論是最後方的肩的放鬆,臂的放鬆等等,都要看你所要演奏的具體速度,具體力度等有所變化的。而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通用力度。

更快的快弓,最重要的是要能擺開手掌,而絕不是普通快情況下的折手腕的感覺。那樣不得力量的傳導。聲音會不乾淨不利索。更快的速度下,後面都要有意識地保持住。(有一點類似演奏顫弓的感覺,但是快弓,那是有個數的,是比顫弓更有控制的右手動作,但有一點很重要,動作上,要比不太快的快弓,反而要小了一些,這是演奏好更快的快弓的一個基本范兒)你問到的牢牢抓緊弓子,這個說法不妥,因為就算是連續的大段快弓,也不可能是一個力度地拉,都會有重點音,或樂句,連續快弓,不等於連續強奏。牢牢抓緊弓子,可能是某一個或幾個音或樂句中有,如音頭,四個或是八個十六分音符的首領音等,這些是要有意識地加大一下持弓的力。

所以,抓緊弓子,也就是右手食指和大指叼弓子的那個點,是要有一些捏或是握力的變化的。換弦時就更要注意。要加大快弓的力度,除了手掌的積極擺動,和弓子靠弦吃弦的緊張度的同時,有時也要用上一些小臂的力量的參與。(就是俗話說的能把快弓拉的輪起來的樣子。)及用弓長度的配合。手腕切不可過活。更快的快弓中的放鬆是相對的,它和慢長弓不是一個范兒。快弓中的放鬆和慢弓中的放鬆都是相對於用力,和某一個局部的緊張度相對而言的。這個用文字較難說明。

對於你說到的右手脫離起初快弓的持弓位置,拉琴時間長了,那是會累的,但是不會是拿弓子的手也要有跑動現象。這個跳動,和時間長了,身體機能累了,並沒有直接關係。趙寒陽老師曾說,連續的快弓,及連續的長時間練琴,在練習過種中,曲子的進行,也是有許多的休息時間,或是說成是用較少的力的練習過程的,那麼用我的話來說,練琴時演奏連續快弓,確實要比拉慢一些的,可能不同的人,會有累的較快的可能,但是快弓時,絕不是一種如臨大敵,總是用一個較強力度的范兒在演奏,其實更多的時候,連續快弓,只是某些音強於某些音的力度。並不是全要強。

整體上來說,慢長弓演化出來的快速一些的分弓,才是能更強奏的一種二胡上的弓法。而不是連結快弓。但是連續分弓,和快弓,在二胡技法上,是被分成了兩個不同的概念的。關鍵是在理念上,要先想好,連續快弓那種話鬆與用力的。這一組矛盾的有機結合,要在強中有弱,硬中有鬆,慢慢提高施力的科學性,才會在長時間練琴時,累的更晚。這樣也會在正確的方式下,不會讓手出現技術失控的不良結果。累了,可能會讓手指機能變得不聽你的話,但是本身技術上在練習一開始就有不正確,或是力更傳導不通,各種技術在手上定型不穩定的情況,才會出現更多你問到的情況的。

我覺得是你拉的速度更快時,食和大指沒有相應地加大叼弓杆的力及相應力捏握力強弱的變化,並同時在體會手腕要放鬆的這個問題上出現了一些偏差。及更快的快弓,沒能更好地用到,在大和食指相應的捏握力下,手掌的積極擺動。力量傳導不通暢所至。

大和食指的力點是點狀的,只要和你的用弓力度成正比時,它稍稍控制住,就能把這個點鎖定。不太快的快弓時,可能捏力要輕一些,手腕也可活一些,但是更快的,手腕過活肯定不行,那個握弓子的點,還是原來的握力也不行。更快的快弓,一定是要能在保持住一定緊張度之後的,左右擺動開手掌,擺的密,弓段很短,就是更快的快弓了。

還有一點。在上面的做到之後,如果你用中弓部位演奏快弓,那麼,大指和弓杆要稍稍向直角的感覺上,去保持一下,但這不是絕對的。但是你要是用中弓偏左的弓段,去演奏快弓時,這個時候,食指要稍稍和弓杆去往銳角上靠近,上面的兩個角度,當然也要有手腕角度的稍稍配合,再加上食指上托大指下壓的,叼弓杆的點的保持,才不會讓你的快弓演奏時,右手會往弓子左端跑。你還是叼弓子的力點,捏握弓子有嚴重的問題,才造成了你問到的右手跑的情況。換句話說,就算你在演奏更快的快弓時,來回折手腕的現象較嚴重,或是說再怎麼過鬆過活,但是要是大和食指這個最重要的前沿陣地,你在不同速度下,保持住了相應的持弓的力,弓子怎麼會跑呢?最多會可能因為持弓過僵,讓聲音過噪,或是持弓稍輕了一點,讓出來的聲音發虛,但這個點你只要保持住了,無論你如何理解手腕的動作,弓子也不會跑的。我覺得,你很可能是在快弓的練習中,總是想著手腕如何能更鬆弛,最後手腕活的,連大指和食指的力點的力都被消耗或是抵消過多了。中速的快弓時,問題可能不會太明顯,但是更快的,你的右手的范兒,就是錯誤的了。

更快的快弓,是要把原來來回擺動手腕的往復動作交給更能讓速度快起來的手掌上,是要把手掌擺開,手腕保持住,才是演奏更快的快弓的基礎手段,在不分析力度感的前提下,更快的快弓,一定要比較慢一級的快弓,動作上更小更密,更靠向手掌部位才對。

用每分一百二十拍的速度演奏快弓,和用每分鐘一百六十拍的速度演奏快弓,不僅是手腕的擺動和緊張度有所不同的變化,前沿的大和食指的握弓點的力,也肯定會有所不同才是正確的。而你要是拉的更快,但是還是一味地追求放鬆,手指手掌手腕甚至小臂的前端的快弓始動點,還是原來的范兒,那弓子不跑才怪呢,甚至弓子都可能拉不平拉不直的可能也會出現。

最後,想借用一句,宋飛老師,在前年全國金鐘獎二胡比賽後,講學現場回復一位學習者提出的如何拉好快弓的問題的一句話:她說:慢弓好象用毛筆寫大字的感覺,而快弓是用鋼筆寫小字的感覺。其實這就是她在問題較多的情況下,對如何演奏快弓,在當時回答的基本上全部的原話了。是非常簡短的回答。說的也更是非常簡單的。但這句話,我個人的感覺是,對於有了一定二胡基礎的人來說,意義十分重大。宋老師說的用毛筆寫大字時,自然是筆走龍蛇,右手的臂肘腕等都會有相應的動作來協調整個文字的形成。相當於慢長弓的演奏狀態。而用鋼筆寫小字,我們的手不可能還象用大毛筆那樣,把手還放在筆的中間,甚至是更往上的位置上的,那麼寫小字,不就是和拉快弓一樣嗎,整體的手臂,自然是一個支持,但重要的是保持住手腕,來運用拿鋼筆的那幾個手指和手掌來完成。這個情況下,就不可能後面也象寫書法一樣的架式了。寫書法,諸如懸針豎,這個筆鋒,那個筆法等等,甚至不同的字還會用到拿筆時,手的不同位置的轉化。但是鋼筆寫字的架式不可能和它一樣的。我們可把日常寫鋼筆字的感覺,把手從上下的動作,改成拉快弓的左右動作,那麼字想寫的更快,或是快弓要拉的更快,是不是要把手腕有所保持?寫鋼筆字的時候,會經常出現手指一會拿在兩釐米,一會又拿在筆的五釐米處嗎?更快的快弓,是不是要儘量把最前沿的手掌及手指在一定的緊張度的參與下及手腕的挺住下,有所保持呢?不然,更快的快弓,貼弦度能夠用嗎?過於把後面一味放鬆,拉出來的聲音能立得住嗎?我的這些受宋老師啟發後的幾個問句,是要愛好者,在學習二胡上更快一些的快弓時,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還有一點要和你說一下,你的一個帖子中,說現在是在用一百六十拍的速度練習賽馬,我覺得在你這個帖子中提出了一些問題的時候,你再練習賽馬時,應把速度降一些為好。等在中快的速度下,解決了你一些右手的問題後,再去提速到你想要達成的速度。要在降速練習快弓曲子及非常重要的快速練習曲中,去找一下不同速度下的不同右手著力的感覺。慢慢你就會更有進步的。不可一味地求快。在樂器中的各種技術,都有著它們不同的范兒。它們之間又關連,其實也各自獨立城章的。這就要靠學習者動手,動腦地進行練習。

以上只是我憑藉一點經驗,說了一些可能原因,有可能和你的問題有些關係,也許沒有更大關係。因看不到你實際拉琴,都是在紙上談兵了。要是能看到你視頻的演奏,那就太好了,解決問題會更方便,更有針對性的。
---------------------------------------------------------------------------------
對我回復帖子的一個重要更正:在我說到演奏快弓時,弓段用在左半弓時,我昨天晚上寫的是大指與弓杆的角度,應向銳角上靠,這個我寫錯了。其實應是在用更左邊一些的弓段演奏時,大指與弓杆是鈍角上靠近。在這裏更正一下。

稍稍在昨天的回復帖的基礎上,再補充幾句:它的總體含意其實就是在快弓的演奏中,大和食指叼弓子的力點基本不變的的情況下,在不同弓段的運用上,大指要有角度上的變化。它是有一個從右到中,及左弓段的,銳,直,鈍角的一種,為了右手在演奏中更能在不同弓段的運用中,用角度的微小變化,讓右手更具協調性。從而減小右手可能在演奏快弓時出現的僵化不自如的問題。

以上摘自:http://bbs.guqu.net/dispbbs.asp?boardid=13&Id=237582